摘要
焦煤:国内焦煤供应受制于产能瓶颈及常态化安全检查,预计2024年产量4.9亿吨,产量与2023年基本持平;而海外焦煤采购成本因关税恢复而有所抬升,进口市场补充依然以蒙煤为主,全年进口数量升至1.04亿吨,进口增速5.0%,拖动焦煤供应增长0.8%。
焦炭:焦化产能过剩现状延续,2024年产能净投放逾1400万吨,行业竞争格局不佳,焦炉开工将仰仗于上下游让利程度,全年焦炭产量预计5.1亿吨,冶金焦产量4.3亿吨,同比增幅3.0%。
价格:焦煤供需维持紧平衡,2024年价格底部1600元/吨,一季度及四季度上行概率更高,有望达到2400元/吨;焦炭供需则相对宽松,产业驱动弱于焦煤,价格顶部大致位于2800元/吨,宽幅震荡概率更高,最低或下探至1900元/吨。
风险提示: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海外终端需求快速衰退,煤炭产能释放加速,焦化产能投放远超预期。
第一部分 回顾:
煤焦走势先跌后涨,需求预期及成本支撑主导行情方向
2023年上半年,疫情全面放开后经济增长步伐却持续放缓,复苏斜率不及年初测算,终端需求兑现预期不断证伪,而焦煤进口屡创同期新高,市场情绪高位回落,煤焦期现价格联袂下跌。
2023年下半年,稳增长政策陆续加码,金九银十旺季启动,铁水日产处于高位,刚需支撑走强使得煤焦价格触底反弹,而煤矿高负荷运转背景下矿难发生频次逐步增多,安监介入影响原煤产出,供应收紧激发价格弹性,煤焦价格一路走高。
纵观全年价格走势,煤焦指数波动范围相较2022年及2021年明显收窄,价格中枢均有下移,波动水平亦逐步降温,焦煤及焦炭涨跌幅波动率分别由峰值52.3%、47.8%降至34.0%与 29.1%。
第二部分 焦煤:
产地原煤供应鲜有增量,海外焦煤补充取决于进口利润
2023年1月至11月,国内焦煤产量4.51亿吨,同比微降0.02%。从月度产量上看,上半年原煤生产高于近年均值,下半年煤矿开工则受制于产地安全管控,生产节奏前高后低;预计2023年全年焦煤产量4.90亿吨,同比缩减0.40%。
2023年焦煤进口依赖度进一步提升,国内产出受到扰动的同时进口焦煤数量持续攀升,且进口煤种选择相较往年更加丰富;预计2023年焦煤进口量逼近亿吨水平,进口增速达54.50%,进口依赖度上升至16.77%。
煤炭行业资本投入逐步降低,优质焦煤几无新增批复产能
煤炭保供是近年来的行业主线,国内全年原煤产出自2019年的37.46亿吨上升至2022年的44.96亿吨,三年CAGR达8.23%;预计2023年,原煤产量继续增加至46.05亿吨,当年累计同比增速2.42%。
产量高增的同时,煤炭企业利润丰厚。2022年,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营业收入达4.02万亿元,利润总额1.02万亿元,行业经营状况大幅好转,供给侧改革红利锦上添花。但随着煤炭价格的回落,2023年1月至11月,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营业收入缩减至3.17万亿元,同比下降12.90%,同期利润总额0.71万亿元,利润下滑25.90%,量价齐升的煤炭周期临近尾声。
观察煤炭产业资产投资状况,自2021年四季度保供峰值过后,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逐步从高位回落,且煤炭板块上市公司在建工程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如若考虑近年以来持续攀升的新开矿山边际成本,实际煤矿产能增量将大打折扣,资本开支的降低意味着产能释放进入收官阶段。
以国家能源局公告的产能批复为例,近年煤矿新增产能多集中于新疆地区,传统煤炭产地山西、内蒙古及陕西各大矿区资源增量有限,且自保供增产措施推行以来,三省合计原煤产出占比达到全国产量的七成之上,产能集中度已然升至高位。另外,保供政策实施期间核增产能多为内蒙古建设完成露天动力煤矿井及晋陕两地现行开采矿井,优质炼焦煤种几无新增投产及扩产产能。
在产能增量趋近天花板的境况之下,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将同步受到限制。2023年三季度,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由保供期间峰值76.4%降至73.8%,煤炭生产将由数量优先保障转向智能化生产及安全优先保障。同期,2023年大型矿井月均掘金稳定在155米左右,煤矿高负荷运转告一段路。
因此,回顾近年全球能源短缺造成的国内煤炭增产增供,新增产能几乎集中于动力煤种,而炼焦煤资源稀缺性特征凸显;2024年,其产能瓶颈将继续束缚其产量增长。
安全生产将贯穿全年,政策施力维持产地安监高压
如前文所述,2021年四季度以来,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维持相对高位,原煤月度产出频频创下同期新高,煤矿高载荷运行带来的代价便是安全监察的放松。
2023年1月至11月,国内发生多起重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共造成189名矿工遇难,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飙升至4.43%;其中,内蒙古阿拉善盟新井煤矿发生的坍塌事故造成53人罹难,国务院就此成立专项事故调查小组进行追责与整改,事故影响可谓巨大。而进入11月以后,冬季传统排产旺季背景之下,山西临汾、吕梁两地市连续发生4起煤炭生产相关事故;就全年来看,作为焦煤主产区的山西省共发生37起煤炭生产事故,占全国事故比例的60.7%,矿山生产管理面临严峻问题。
另外,梳理国家矿山安监局公告的典型煤矿生产事故通报案例。2022年至今,典型事故矿井核定产能多集中于百万吨以下中小型煤矿,事故案例多集中于云贵两地,根据矿山安监局云南局与云南省能源局的政府文件,云南省煤炭资源分布虽较丰富、但相对集中,且矿井瓦斯、水、顶板等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在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方面较全国平均水平有所落后,使得生产管控成本提升。而从事故类型来看,顶板事故与瓦斯突出事故为主要常见原因,两者合计占比超过事故总量的四成。
在此安监局势愈发严酷的环境之中,国家矿山安监局陆续出台多份文件及办法加严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且2023年11月末,国务院安委办推动为期六个月的山西省矿山安全生产帮扶指导,煤矿督导工作正式展开,产地安全检查常态化管控。可见,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已然成为政策层面的核心导向。
因而,安监高压将贯穿2024年全年,成为煤炭行业的生产主题,且尤以山西为重。在产能受制的背景之下,安全检查将成为另一桎梏,预计2024年国内焦煤产量难有增量,全年生产4.90亿吨。
焦煤进口依赖度有所上升,而关税变动抬升进口成本
随着保供政策的推进,实施多年的煤炭进口平控被打破。2023年全年,我国煤及褐煤进口4.74亿吨,累计同比增速高达61.80%,进口依赖度上升至9.20%,进口市场成为国内煤炭供应端的重要补充。
焦煤的供应结构大同小异,依照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3年2月之后,炼焦煤进口数量屡屡创下同期峰值纪录,焦煤对外依赖度更甚达到16.77%。就进口来源国而言,自2021年中澳因政治因素干扰以来,蒙古焦煤逐渐成为国内进口市场的主力军,俄罗斯焦煤后来居上,2023年1月至11月,二者进口数量分别达到4740万吨及2365万吨的历史高点,合计占据进口焦煤市场份额的78.54%。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12月2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的《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24年关税调整方案的公告》中,并未提及继续实行煤炭暂定关税,意味着自2022年5月以来施行长达20个月的煤炭进口零关税政策面临取消,蒙古、俄罗斯、美国及加拿大到港焦煤将恢复征收3%的进口关税。
分国别来看,蒙古方面,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资源禀赋,蒙古煤炭几乎全部出口至中国,而矿业能源品系蒙古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创汇手段,近年来塔本陶勒盖煤田的开发、中蒙口岸火车线路的建设,无不透露出蒙方对中蒙煤炭贸易的重视程度;本次关税的复征虽将抬升蒙古焦煤的进口成本,但对进口量的影响相对可控,蒙煤依然是2024年焦煤进口市场的重要渠道。
澳大利亚方面,随着中澳关系的改善,澳煤对中国的出口开始显现出增长势头。回溯过往,澳大利亚硬焦煤因其较好的低灰、低硫、高反应后强度等优势,长期占据着我国焦煤进口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政策因素的原因使得2021年年中以来澳煤的进口遭受限制;在此期间,澳大利亚焦煤的第一出口目的地由印度取代,日韩及欧盟则贡献着稳定的需求。诚然,自贸协定使得中澳两国煤炭贸易一直以来维持零关税,但近年以来澳大利亚焦煤的贸易流向已然重塑,且全球矿山煤炭产量的下滑、叠加印度需求增量的涌现,澳煤性价比早已不如当年,进口利润的萎缩甚至倒挂是制约国内终端采购澳大利亚硬焦煤的重要考量因素。综上所述,预计2024年焦煤进口成本有所抬升,进口数量上升至1.04亿吨,同比增速5.00%;进口煤种中,蒙煤依然是主要供应来源,澳煤进口窗口则依赖于采购利润的高低。
第三部分 焦炭:
焦化产能延续宽松态势,供需结构改善程度有限
2023年1月至11月,焦炭产量4.50亿吨,累计同比增速3.69%;焦企生产状况相对平稳,环保管控对焦炉开工的扰动趋弱,而产能淘汰的集中出清、焦化利润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短期开工意愿。预计2023年焦炭产量4.91亿吨,同比增长3.78%;其中,冶金焦产量4.18亿吨,同比增速3.64%。
行业竞争格局不佳,落后焦炉淘汰难改产能过剩现状
焦化行业作为供给侧改革以来启动稍晚的黑色金属子产业,其产能供过于求现状相较煤炭及钢铁更甚。截至2023年,山东4.3米及以下焦炉产能悉数退出,河北地区受益于京津冀“以钢定焦”等钢焦一体化目标的实施,运行时间长、炭化室高度低、能耗大的焦炉也基本淘汰,山西落后产能占比下降至4.36%,产能置换推进如火如荼。但统计全国在产焦化企业,4.3米及以下焦炉产能仍有7644万吨,落后产能比例13.44%;其中,作为第二梯队产区的内蒙古,超过四分之一的焦炉,其炭化室高度低于4.3米,区域性行业政策的差异造成产能去化进程不一,而落后焦炉的退出并未完全改善焦化产能过剩的格局。
从此前的政策文件分析,2023年是主要焦炭生产省份4.3米焦炉关停及置换的收官之年。山西作为历来焦炭生产大省,于9月27日下发《关于做好4.3米焦炉关停工作的紧急通知》,明确晋中、临汾、吕梁、运城等地落后产能10月底前完成停炉,且后续政策推行力度雷厉风行,全省9月至10月共退出产能2204万吨,占全年产能淘汰量的76.9%,而同期置换新增产能仅733万吨。
内蒙古乌海市政府下发《2022-2024年乌海市焦化行业有序关停淘汰企业名单公告》,将分批次关停乌海市内4.3米及5.5米落后产能,考虑乌海地区为内蒙古主要焦炭生产地,当地产能的出清与更新将左右内蒙古焦炭产量。
回望近些年各地焦化产能置换成果,落后产能淘汰持续加速,同期置换产能也逐步落实建设,焦化行业产能过剩格局并未实质性好转;预计2024年,焦化产能退出1665万吨,但新建产能将超3000万吨,产能净投放逾1400万吨,产能置换对焦炭价格的影响边际弱化。
焦炭进口昙花一现,出口贸易流向相对稳定
国内焦炭长期维持净出口状况,且自出口关税取消以来,焦炭出口量稳步增长,常年处于800万吨至1000万吨之间,而焦炭进口对供需平衡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时至2020年,国内经济需求面临疫情冲击时期的政策刺激,焦炭刚需大幅攀升,进口量罕见与出口量持平,进口市场成为短期焦炭供应端的边际增量。
拆分焦炭进口来源,2020年最大的冶金焦进口来源地为邻国日本,进口份额占比41.29%,其余来源国则相对分散;虽然近年来部分焦企出海建厂,但新建产能多为煤矿或钢厂配套焦炉,对未来国内进口市场影响或将有限。出口方面,2023年国内焦炭出口目的地增量主要来源于印度,其余出口流向国集中于日韩、东南亚及巴西等地,出口贸易相对稳定。
综合而言,预计2024年,进出口市场对国内焦炭供需的影响较为平稳,而落后产能淘汰对焦价的驱动亦边际走弱,考虑置换产能的投放及焦炉开工弹性,全年焦炭产量将超过5.1亿吨,冶金焦产量4.3亿吨,同比增幅3%。
国内粗钢消费预期企稳,而海外需求存在亮点
2023年,粗钢产量平控预期落空。1月至11月,国内粗钢累计生产9.47亿吨,同比增长1.84%;其中,河北粗钢产量2.00亿吨,同比增长1.85%,增速与国内均值持平,江苏粗钢产量1.12亿吨,同比增长4.07%,贡献国内另一主要增量。
与之对应,2023年1月至11月,国内铁水产量8.10亿吨,同比增长1.92%;预计2023年全年铁水产量8.77亿吨,同比增速1.48%。观察全年铁水生产状况,二季度及三季度高炉开工率持续处于高位,季节性因素并未在夏季带动产量回落。总览2023年,铁水日均产量攀升至238.93万吨,相较过往两年的均值227.79万吨及228.63万吨均有显著提升。
究其原因,2023年钢材终端需求表现企稳,建筑业牵累减轻,制造业贡献增量。具体而言,房地产行业虽依然处于底部阶段,但对实体经济及用钢需求的拖累逐步减弱;基建则继续扮演着托底需求的角色,全年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仍将录得7%以上的增长;而汽车、船舶、家电等制造业增速亮眼,推动用钢需求边际增长;另外,出口市场展现出强劲动能,全年钢材累计出口达9026万吨,累计同比增速36.20%。
放眼全球,世界钢铁协会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主要钢材消费国多将录得正增长,合计增速上升至1.9%。其中,中国依然是全球钢材的主要消费地,全年需求预估9.39亿吨,占比50.8%;而印度需求增量相当可观,钢材消费相比2023年增长7.7%至1.36亿吨,占比提升至7.3%。值得关注的是,印度终端需求的持续增长将对亚太地区海运煤焦采购需求及其价格产生一定支撑。
因此,就国内而言,2024年建筑用钢逐步企稳,制造业受益于国内经济温和复苏,国内钢材需求维持2.0%左右的增长,而出口市场相较2023年有所回落,拖累钢材需求合计增速降至0.9%;同期,2024年铁水产量或达8.85亿吨,使得煤焦入炉刚需小幅抬升。
第四部分 展望:
焦煤产业驱动强于焦炭,价格预期宽幅震荡
2023年,煤焦库存整体维持低位运行。上半年,原煤产量高增使得矿山焦煤库存持续积累,但随着需求预期的逐步兑现及产地安监的不断加严,焦煤煤矿库存加速降库,而钢厂原料库存则几乎全年维持在同期最低水平运转,利润不佳迫使下游备货意愿走低,而库存周转效率同步提升。
综合来看,2024年国内焦煤供应受制于产能瓶颈及常态化安全检查而难有增量,海外焦煤采购成本因关税恢复而有所抬升,进口焦煤补充依然以蒙煤为主;而焦化产能过剩现状延续,行业竞争格局不佳,焦炉开工将仰仗于上下游让利程度。
因此,2024年焦煤供需预计维持紧平衡,价格底部1600元/吨,一季度及四季度上行概率更高,有望达到2400元/吨;焦炭供需则相对宽松,产业驱动弱于焦煤,价格顶部大致位于2800元/吨,宽幅震荡概率更高,最低或下探至1900元/吨。
上一篇: 全市安全生产调度会议召开